更多服务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如何做好这件“天大的事”
日期:2023-03-10 浏览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原主委高小玫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14亿多人口大国保持就业稳定,难能可贵,蕴含着巨大创造力”。新的一年就业形势如何?怎样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口负增长将对今后的就业形势带来怎样的影响?记者连线采访两位全国政协委员。

经济盘稳了,岗位就增加了

记者:首先大家都很关心的是,今年就业形势如何?

吴瑞君:总的来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及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就业形势会逐步回暖。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经济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同时,今年城镇就业新成长劳动力达1662万人,其中1158万为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构成比较大的就业总量压力。也正因此,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就业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要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着力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记者:目前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吴瑞君:要破解结构性矛盾,根本在于从需求端发力,持续发展经济,增加有效的需求。经济盘稳了,就业的岗位也就增加了。也要鼓励企业开发更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作用。另外,必须认识到稳就业是全社会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业过程中涉及的家庭、学校、政府等主体要一起努力,帮助求职者提升能力、转变观念,更好实现高质量就业。

毕业生大国应成为人才大国

记者: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在就业时面临哪些挑战?

高小玫: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就业模式上,有相当比例的“慢就业”,如考研、出国,或因求职不顺等原因待业观望。从供需匹配看,一方面各行各业人才紧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被指摘学科知识不适用、综合素质不合格,“就业难”之下,高校毕业生学历“低配”就职。往届生求职则被要求具备工作经历,进入“无经验不录用,不工作无经验”的死循环。这样我们部门的就业服务从职能定位上就显出了不适应。如,人社部门就业工作以托底为主,安置低技能、特困人群,传统上并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项服务。因而政策措施的力度就不够,如现有的见习计划、实习培训等,长效性不够,或各校随性实施。而前面所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变化,所指向的是需要强化“职前教育”。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体应该怎样落实落细?

高小玫:毕业生大国,应成为人才大国,而不是高学历过剩。高等学历“内卷”,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在应对“就业难”采取非常措施的同时,要着手调整就业工作内容,提供适应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公共服务。

一方面,建议调整相关部门职能定位。就业职能部门应明确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长效机制和服务的任务,以“促进、服务和监管”为要求,调整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管理构架、职业指导服务及管理方式,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基本制度规范。教育部门应强化就业工作职责,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纳入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大力构建职前教育。高校应提供继续教育性质的职前教育,包括适用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专业咨询等。就业职能部门应做强见习制度,将之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构成,构建对口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畅通政府企业高校就业服务合作。

此外,还要加强就业服务和监管。履行监管职责,防范打击不法招聘培训中介。鼓励各类有助于增长实际体验和技能的就业方式,如将大学生灵活就业、“斜杠生存”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优化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摈弃简单的就业率考核。

吴瑞君:在当前高校毕业生规模比较大、就业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建议沿用疫情期间出台的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比如对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等等。在就业形势没有明显好转之前,甚至可以加大政策力度,推动解决就业问题。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目前校企合作多集中于产学研合作,企业还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些学校做了探索,但现在还不够普遍。未来我们还是要通过更深层次校企合作,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因材施教,以能力导向让人才培养“活”起来。

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趋势

记者:去年我国人口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将对今后的就业形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吴瑞君:人口负增长短期可能还会有所反复,但从长期来看,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实际上,十年前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力人口规模已经开始下降。反映在就业方面,其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人口负增长还叠加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了应对老龄化,我们提出延迟退休,那么原本应该空出来的岗位数量就会减少。同时,人口负增长也伴随着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人工智能的崛起更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明显冲击。

因此,如果说我们始终面临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那么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现在是供给多,未来则可能是供给变少、需求变得更少,一个是分子的问题,一个是分母的问题。

记者: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吴瑞君:就像我前面说的,就业是一个系统问题,应该用系统思维去看待。整体来看,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仍然较大,所以不必过度忧虑。接下来首先要着力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提升生育率。其次,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我们应重视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水平,使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最后,还是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创造更多“源头活水”。



















嘉定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