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六中全会、区七次党代会精神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2021年,上海经济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GDP首次突破4万亿,比上年增长8.1%,稳居国内城市之首,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的首个工作日,总投资3176亿元的82个重大项目在浦东集中开工,推动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重点硬核产业持续发力。这是浦东打造“引领区”的第一个完整年,以大项目开工作为开局,是一个特别的信号。
对整个上海而言,在面临重重压力挑战的这一年,上海经济增长,首先看浦东。
“发展如果不冲在前面,就谈不上引领。引领就是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年上海两会,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浦东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发展的引领”列为引领区三大内涵之首。
李强用一组“个十百千”的数据描述浦东新一年的发展愿景,包括力争GDP增速高于全市1到2个百分点,多项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集聚超100家亚太级以上总部企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力争千亿增长。
上海近年来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新兴产业上表现突出。2021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全社会研发经费指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
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建议,加大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相关政策的研究力度,制定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及科创属性的评估标准,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拟上市人工智能企业制定配套金融方案,帮助企业缩短上市筹备时间,降低上市成本,推动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上海正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强化其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好地体现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影响力。上海市人大代表、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宏则认为,应在去年开展“全球营运商计划”并尝到甜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推动全球营运商集聚,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发展,凸显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
2021年,上海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首店107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陶爱莲认为,上海万商云集,国内外的消费企业汇聚,品牌资源也是全国首位。上海要在供给端用足力气做好文章,集聚全球资源,打造首发经济,培育国潮品牌,促进提质扩容,来进一步的推动新的业态新的模式的加速发展。
陶爱莲代表建议,上海应该从需求侧发力,把上海人的眼光好、要求高的特点转化为消费提质扩容的驱动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认为,2021年上海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背后离不开上海疫情的精准防控:“上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是到位的,特别是疫情防控,我们锁住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的前提,所以经济的发展应该讲更有底气。2021年在营商环境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上海现在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是全国第一,所以企业有信心不断的投资兴业,扩大规模,继续扩大生产。2021年的上海经济发展,应该讲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成绩成色很足。”
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五个新城建设”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将从单一中心的城市,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都意味着上海将要建设的新城,不再是过去的卫星城或郊区新城。
2021年全面发力的上海五个新城建设亮出成绩单:50家企业总部、62家研发中心签约落户新城。91个民生重大项目、25项交通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今年,上海将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推动规划、政策、项目落地,推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打造“一城一中心”、塑造“一城一意象”,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
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认为,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要在稳中求进的质的突破,而不是简单的量的高速增长。“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以先进制造业支撑的实体经济,可以做得强做大、做优,可以行稳致远,这就是稳中求进。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不能走老路,一定要改革劈路、创新求实。”